作者:錢玉芬教授
有一次在學校行政大樓的電梯內遇見一位年屆四十的朋友,她頭紮著一條高高的馬尾辮,身穿短裙,一見面便用嬌憨、興奮的聲音向我問好,然後向我「報告」許多事:「昨天我有去教會耶!我好喜歡喔!牧師講道好好聽喔!信基督教真好,我下次還想去……」兩人的互動從頭到尾,我來不及將自己轉換成兒童狀態來和她對話,以致只能目瞪口呆地目送這位朋友走出電梯。
成人軀殼‧幼童靈魂
也許你身邊也有這麼一號「從頭可愛到腳」的人物,或許她總是撒嬌、倚賴,又或許他總是搞笑、搗蛋,讓你很難和他/她「heart to heart」說些正經事或內心話。這樣的人是「拒絕長大」的人,因為在他們的內心存在著「我不要長大」的生命劇本,因此他總是在演小孩。
有人「不要像小孩」,也有人「拒絕長大」,為甚麼呢?溝通分析學派的學者曾經解釋:拒絕長大這種生命劇本的形成,通常導因於父母沒有安全感,給予孩子過多的保護與控制。從我所搜集的個案資料中,的確可以清楚看見學者所分析的理由。這些孩子在內省文章中寫著:
「父親常透露出不希望我長大的期望,喜歡我撒嬌、倚賴。」
「爸媽說如果我長大會離開他們,他們會很難過。」
「成人的世界爾虞我詐,當大人太累了,我不想長大。」
「……」
基於這些內在的理由,他們成了一群「拒絕長大」的人。會遇上的生活難題
當一個人「拒絕長大」時,會遭遇甚麼困難呢?可以分兩方面來看:
‧ 「拒絕長大」的成人會遭遇人際互動上的困難
這種人最重要的障礙在於,在內心深處,對於成人世界有高度的「不能勝任感」。扮演小孩可使他迴避這種不能勝任的感覺。可是,對和他們互動的其他成年人來說,這種交往就很難帶來貼心或順暢的感受。因此,「拒絕長大」的成人很難與其他人有真正的友誼,常常會感到孤單、空虛,卻又不知如何突破。
‧ 「拒絕長大」的成人會對自己的能力自我設限
由於對成人世界的「不能勝任感」,拒絕長大的人會抗拒承受成人須擔負的責任,例如工作責任或婚姻責任。他們抗拒責任並不是因為缺乏能力,而是不願意付出努力,不願意去使用其能力,因此常常劃地自限,無法盡其所能。
如何幫助拒絕長大的人長大成人呢?這是個漫長辛苦的過程,因為破除其他生命劇本可以用解釋的方式,來幫助當事人認識、丟棄那限制他的劇本;但幫助拒絕長大的人,除了讓他看見自己的核心問題外,更需要長時間的陪伴引導,使當事人培養出真正的內在功力,讓他願意跨出自我負責的第一步,並體驗其中的美善與成就感,這個過程是相當漫長的。
自我狀態須適時轉換
前面不是引述《聖經》「你們若不回轉,像小孩子的樣式,斷不得進天國」嗎?那麼,拒絕長大,永遠像小孩子,又有甚麼不好呢?我們看另一段《聖經》,便可知答案,「弟兄們,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。然而,在惡事上要作嬰孩,在心志上總要作大人」(〈哥林多前書14章20節〉)。上帝一方面要我們「回轉像小孩子,另一方面要我們「在心志上作大人」,這兩種教導並不自相矛盾,反而提示我們要操練出寬廣的生命品質,擁有這種生命品質,自能為生活帶來更美的境界。
心理學中溝通分析學派發現,人具有「父母」(parent)、「成人」(adult)、「孩童」(child)三種自我狀態,有健康的人際互動的人,能夠「自由切換」這三種自我狀態,以達到與環境和諧共舞的境界,這亦是生命寬廣的表現。因此,若我們只能當「大人」或只願作「小孩」,都是局限了生命的寬廣,白白浪費了上帝已賜予的豐富資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