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公告

心靈文章

【人生腳本系列】但願我不是我

發佈日期:2021/03/31

【人生腳本系列】但願我不是我

作者:錢玉芬教授
 
淑君走在路上,前面有個年齡與她相仿的女孩,淑君盯著她看了許多,從髮型、衣著、身裁到談吐……淑君面頰悄悄流下兩行眼淚,她心裏好羨慕前面這個女孩,認為她一定來自高貴、幸福的家庭。頓時淑君心中湧出一陣酸楚,心裏吶喊著:「為甚麼我擁有的總是不如人?我真希望我是她,而不是現在的自己。」
 
若男渾身上下充滿精力,凡是男生常玩的遊戲、球類運動,她無一不在行。她是家中兩姊妹的老二,父母從小把她當男孩訓練,而她從小也就不斷提醒自己:「我不會比男生差。」直到她青春期開始喜歡異性時,才發現自己不懂得怎樣當「女生」。
 
的確,有許多人不喜歡做自己(或不會做自己),心裏常羨慕別人,厭惡自己,或是總希望能模仿別人,成為別人,活在「但願我不是我」或「但願我是他/她」的內在生命劇本中,追隨別人的腳步,追隨得很辛苦。
 
為甚麼我們會不喜歡當自己?或者不懂得怎樣當自己呢?綜合一百多個學生關於童年經驗的內省文章,可以看到許多帶著情感因素的關鍵經驗:
 
‧    自幼被期待成為某一特殊角色
 
許多孩子寫道「父母期待我是個男生」、「父親從小就要求我要像他一樣,不要成為弱者」、「父母要求我成績一定要好,要有好表現來榮耀家庭」、「父母要我一定要做好『老大』的角色,成為弟弟妹妹的榜樣」……。在這類暗中期許與明白要求的成長環境下,孩子總是定睛在「應該」的角色與行為模式上,並且心裏早已決定「我要成為男生」或「我需要完成別人的期望」,也常自問「我這樣做爸媽(或別人)會喜歡嗎?」因此,他很少花時間去發現自己,更遑論喜歡自己了。
 
‧    小時候常有被比較(而且被比輸)的經驗
 
「看XX多乖,為甚麼你不能和人家一樣,我討厭你這種孩子」、「你太胖了」、「你怎麼這麼矮」、「你真是圓臉塌鼻子」、「你以為假裝高尚就可以洗掉家庭的恥辱嗎?別傻了,你就是和別人不一樣」。幼年時經歷到自己的能力、外貌、身裁,甚至家世也被比較,很容易在心裏深深地埋下不喜歡自己的想法,諸如「我討厭自己的樣子」、「如果我高一點、瘦一點,就會有人喜歡我了」、「不管我再怎麼努力,別人還是不會喜歡我」等等。
‧    小時候常得不到想要的東西
 
有個女孩向父親要求買腳踏車,父親卻說「誰叫你『少一塊』(意指不是男孩子),否則就買給你」。另一個年輕人說:「小時候常想要擁有自己的東西,母親都不買給我。」孩子的心願其實不大,但當他經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,孩子會經常處在羨慕別人,並覺得自己缺乏的情況裏。有些孩子在感到缺乏之後,會下這樣的內在決定:「我長大後,一定要辦到」,或是決定「我是個不配得禮物、恩惠的人」,並且在「一定要得」與「不配得」之間,喪失了認識真我的機會。
 
嚴格地說,不管是在何種童年經驗之下,有這種「但願我不是我」生命劇本的人,仍有一大片的「未識之己」,甚至對自己已有的認識也可能有極大的錯誤。但是,形成這種生命劇本的關鍵經驗,又是如此令人辛酸與茫然,怎麼辦呢?我建議,按下列步驟一步步地走:
 
‧    釋放塵封已久的悲傷
 
由我多年的觀察與體驗,許多關鍵的童年經驗,背後都有著傷心、痛苦的情感。不去看自己,意味著可以封閉痛苦。因此,如果要重新認識自己,當然得打開塵封已久的「情感記憶庫」,讓眼淚盡情流出來,為自己洗滌出一條回家的路。
 
‧    重新認識自己的特點
 
在釋放情緒之後,你必須做的事是,拿掉所有的自我批評,重新看自己,把以前認為是缺點的部分,都看成是自己的特色,例如,以前討厭自己說話太慢,沒有辯才,現在看自己是沈穩冷靜;以前自卑自己的出身寒微,現在看成是上帝拓深自己生命內涵的一種方式;以前覺得自己能力很差,現在看成是所有人都會有的限制……眼光改變,意義也就不同,這不是阿Q式的合理化,而是對生命的更深刻體會。
 
‧    停止所有一切的比較
 
這一點原則,可以用於改變其他生命劇本造成的限制。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與人比較、想高人一等,這種「比較」的心理,是自卑與自傲的發源地,兩者都違背了上帝創造人原本的美意;革除這種想法,才是使人恢復用正確眼光來看自己的重要關鍵。
 
走筆至此,我內心感到又悲又喜,悲的是在寫的過程中,我眼前浮現許多我所愛的學生回憶童年經驗時痛哭流涕的神情,喜的是看見這些孩子透過眼淚的洗滌,更容易靠近愛他們的上帝。對我來說,沒有比這一點更珍貴的了,希望看見這篇文章的所有讀者,也能經歷這種「靠近自己,靠近上帝」的苦與樂。
 
 
看完這篇短文,邀請您填寫人生腳本問卷,檢測自己的腳本分數吧!
 
看完這篇短文,你也可以找笛兒聊一聊!
 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