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生腳本系列】別靠近我
作者:錢玉芬教授
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只付出不求回報的「好人」?這些「好人」有時不但不求回報,甚至還懼怕回報,因此這些人總是懼怕別人對他的付出。用一個更貼切的形容詞,他們是「有距離的好好先生/好好小姐」,我們雖然覺得他很好,卻常常不知如何與他們相處,心中渴望與他們建立親密感,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。
著名作家、精神科醫師,同時也具有豐富臨床與教牧經驗的韋約翰(John White),在他寫的「內在革命」一書中,承認自己曾經是一個害怕被愛、害怕受到親切對待的人,是一個好好先生,也是一個很難接近的人。這種生命劇本,與他幼年時一段早已遺忘的經驗有關。後來他回憶起:「我記得當時只有兩三歲,孤獨地坐在地板上,房間被上了鎖,直至覺得再哭也無濟於事……那是我一生中首次認識到只有孩童才能體會到的絕望──一種絕對的絕望,最終發現世界原來是這樣的。我接受了一個事實,就是千萬不要希冀從成人那裏得到慈愛和諒解,也不要向他們求甚麼……」
韋約翰這段話,清楚地述說了生命劇本形成的內在歷程,即一個人年幼時經歷了在情緒上刻骨銘心的經驗,而後在心裏暗下決定,這個決定扭曲了對自己、他人和世界的理解。我們有些人稱此為「內在誓言」,也許孩子長大了會忘記誓言的內容,但那種創痛的情緒卻一直會產生副作用,除非我們理解它、釋放它。因此韋約翰說:「我們不可輕看一個孩童的誓言,就像我們不可輕看他的絕望一般。」
關鍵經驗形的生命劇本
韋約翰很顯然是有一種稱為「別靠近我」的生命劇本,在我接觸過的諸多案例中,有這種生命劇本的人,通常有以下幾種關鍵性的童年經驗:
在我的學生中,常有這類學生在內省文章中寫著,「母親常拒絕我『要抱』的需要」、「母親對我吼著『走開,不要碰我』」。
也有學生在內省文章中寫著,「我的父母很忙,沒有時間陪我,常留我一個人在家玩積木」、「母親常對我說『不要站在我旁邊,我很忙,不要吵我!』」、「家族重男輕女,所以使得我在家得不到母親注意,父親也不在意我」、「在學校受到同學的排斥,不受歡迎」、「同學告訴我,我太多事」……這些都是我經常會看到的內在表白。
上述這些經驗,夾帶著令人傷心、困惑,或憤怒的情緒,使人在當下做了一些深刻、對立的內在決定,以保護自己不再受傷:
「我決定不要去期盼甚麼,只要一直保持無心,就不會失落,情感也不會落空。」
「只要我表達情感,別人就會走開。」
「不管我接近別人或別人接近我,都會造成遺憾。」
「別人靠近我時,我無法信賴他們,因為太多的信任會導致幻想破滅。」
「和別人不要太深入交往或常在一起,不然他們就不會像剛開始那樣喜歡我了。」
「只要我不去愛,我就不會受傷。」
「我不會愛人、我不敢愛人、我不要愛人。」
看見、承認與操練
首先要接受一個事實:上述這些內在聲音,都是在早年經歷了被拒絕與孤立之後,所做的內在決定。通常在做決定的同時,一個人也封閉並扭曲了自己的生命。每每在聽完一個這類扭曲的生命故事之後,我的唏噓與惋惜之情會油然而生。「別靠近我」這個生命劇本,不知封閉了多少情感的流通,阻礙了多少人走進上帝的恩典之門。許多人不敢也不願相信天地間真有一位上帝,祂的愛豐滿而毫無條件;許多人認為那只不過是信仰者的精神鴉片。即使是基督徒,也可能因為有這種生命劇本,而活在僵硬的神人關係與虛假的教會生活中,日復一日經營著與上帝、與他人的親密關係假象。
怎麼辦呢?我建議用一個連續且循環的歷程,在不斷的「看見、承認與接受」的過程中,建立起與上帝、與其他人的親密感:
察覺自己是否與人有很深的疏離感?是否不太容易接受別人的善意殷勒?是否要求自己回報一定比接受多,免得欠人情?如果是,那就在上帝面前禱告、承認,並且釋放積存在內心深處,因為被拒絕而有的悲傷情緒。
就與上帝的關係而言,上帝的救恩是無條件的,也是無價的,每一個人都能夠擁有。人與人之間,也因為這種流通互動的愛,而有了意義深遠的合一關係,能夠彼此扶持,互相表達好意。練習接受別人的好意,這樣才能成為流暢的管道,成為傳達上帝綿密無盡的愛的媒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