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公告

心靈文章

好痛

發佈日期:2018/12/03

大腦研究發現:被排擠了,是會痛的啊

日期:2018/4/11
內容摘自:《如何擁有好人緣》(遠流出版)
文章出處:文章來源
 
電影《歡樂谷裡面有這樣的場景:某天黃昏,瑪莉的人生永遠改變了。那是個美好的一天,事實上瑪莉的每一天都過得很美好。她走路上學,和朋友同坐享用午餐,回到家之後,就有媽媽準備好的牛奶和餅乾在等著她。生活中的一切,似乎都愉悅得無可挑剔,唯獨一件事不太尋常。瑪莉和這整個城鎮的人,彷彿是活在一幀黑白照片中:他們的頭髮、眼睛、衣服、皮膚──所有一切都是黑白。
 
夜色逐漸降臨,瑪莉坐在房間角落的書桌前寫功課,開襟的羊毛衫從肩膀垂落而下,一副牛角鏡框的眼鏡,就掛在環繞脖頸的鍊子上。氣溫開始降低,於是她走到房間另一頭關窗,就在樓下的街道上,她看見一位她頗有好感的男孩站在那裡,正抬頭望著她。然後,男孩低下身,撿起一塊石頭,一陣冷笑,把石頭扔向瑪莉的窗戶;石頭落在臥室地板的正中央,四周都是碎裂的玻璃。
 
男孩和一群縱聲大笑的朋友開車離去,而瑪莉震驚地站在原地。天底下怎麼會有這麼可怕的事?為什麼她會成為這種可怕行為的目標?然後,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感覺:心痛,以及淚水沿著臉頰滑落。霎時間,瑪莉的髮色轉為金黃,雙眼變成藍色,而嘴唇染上粉紅;殘酷的舉動不僅擊碎了瑪莉的心,似乎也改變了她體內的每一個細胞。自此之後,無論是瑪莉‧ 蘇本人,還是這個城鎮,再也無法回復原狀。
 
類似瑪莉這樣的經歷,完全都只是捏造的嗎?「人氣差、不受歡迎」這件事,會不會潛入我們的肌膚之下,徹底轉變了我們?
 
你有沒有注意過,人在談論孤單、遭拒、不受歡迎的感受時,傾向採用的字詞,通常都與身體疾病相關?像是「心碎」、「思鄉病」、「情感傷痕」、「受傷的感覺」等字詞,在許多語言中比比皆是。這些只不過是一種措辭呢,還是說不受歡迎真的會對我們造成身體傷害?
 
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娜歐蜜‧ 艾森柏格(Naomi Eisenberge)也想知道答案。她尤其好奇:「不受歡迎」對我們的影響,是否比我們意識到的程度更為深入?她進行了一系列研究,目的是仔細檢視人在遭遇社會拒絕時,大腦中變得活躍的那些區域。她的研究方式,就是讓受試者玩一個模擬同儕負面互動的電腦遊戲。
 
想像一下,你在電腦上面玩拋接球,而且被告知,另外兩位玩家就坐在附近的房間裡。螢幕上呈現的是兩個火柴人,一邊一位,代表另外的玩家,畫面中間的那隻手則代表你。為了玩這個遊戲,你手裡握著控制桿,只要有人丟球給你,你就接住,然後把控制桿向左邊或右邊移動,選擇接下來要丟給哪一位。
 
這就是研究人員開發的丟球遊戲,用意在瞭解社交經驗。在研究中,受試者一邊玩,一邊接受功能性磁振造影儀的掃瞄,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,遊戲中並沒有其他真正的參與者,火柴人是由電腦模擬程式所控制。在起初大約十分鐘的時間裡,電腦程式會讓每位玩家丟球的次數都相等。突然間程式會安排彷彿受試者被另兩位玩家排除在外:受試者看著球來回拋接,一次又一次,但就是不傳給自己。接下來十分鐘,遊戲一直處於這個狀態下。
 
然後研究人員注意到某件有趣的事情發生了:根據功能性磁振造影儀的結果,當受試者一直接不到球的時候,他的大腦中變得活躍的區塊,就是人在經歷肢體疼痛時大腦的活躍區塊。其中兩個部分特別令艾森柏格驚訝──背側前扣帶迴皮層(the 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)以及前腦島(the anterior insula)。當然,玩丟球遊戲的受試者並沒有實際感受到身體的疼痛(大腦中負責感受燒燙、刺傷、疼痛的區塊位於別處),但是,背側前扣帶迴皮層和前腦島是負責接收來自感官的輸入,解讀這些知覺,告訴我們此刻是否正感受到極度不適。事實上,這些區塊是大腦中最有效的警示系統之一,促使我們不計代價逃離痛苦的源頭。簡而言之,艾森柏格發現,人類大腦中至少有一部分區塊,體驗到不受歡迎時,反應就如同身體不適一樣,而她稱這種現象為「心理疼痛」(相對於肢體的疼痛)。
 
後續研究發現,這同一批區塊,在經歷到各式各樣的社交拒絕時,都會變得活躍。只要人恐懼於自己可能受到團體排斥,大腦就會自行發出最強烈的訊號,警告我們,促使我們回歸群體。害怕分手,看見別人被作弄的照片,想起失去的朋友和愛過的人,甚至只是想到以後會受到負面批評,牽涉到的似乎都是同樣的大腦區塊。
 
其他幾項研究也發現了,心理疼痛與肢體疼痛,在神經系統上彼此重疊。舉例來說,研究發現,肢體疼痛忍受度低的人,對於在人際關係上受到拒絕,似乎更為敏感,反過來亦然。
 
 
 
親愛的朋友,若你/妳常受孤單、排擠之苦,笛兒在這裡,願意成為你的好耳朵、好朋友。
 

TOP